分享上海經驗,助推寧國教育創新發展
2023年3月,新學期開學不久,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嚴一平校長就專程從上海來到寧國上師三津學校指導工作。嚴校長一行先到上師三津新校園視察,并在新校園項目工程指揮部會議室參加了座談會。嚴校長對新校園設計理念和建設質量表示滿意,尤其對教學樓一樓架空層、合班教室、3米寬的教室走廊表示贊賞,認為這些設計為新高考形勢下高中走班教學和開展研究性學習預留了很多空間。
第二天上午,他在上師三津學校報告廳,給全市中小學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導主任作專題報告,分享上海新高考改革背景、做法和上師大附中應對新高考的經驗及體會。市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澤銀、教研室教研員、宣城市高中六校聯盟學校校長及上師三津學校全體行政干部、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市教體局黨委委員黃樂主持。這次報告會是上師三津學校與全市中小學及宣城市兄弟學校分享上師大附中教育教學經驗的盛會,對推動全市基礎教育在新高考改革形勢下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嚴校長在專題報告中介紹:上海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首批試點,先行一步,為全國高考改革探索經驗。這一輪高考改革方案是通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作出的決策,首先是在價值觀層面,解決培養什么人問題,要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是解決怎樣培養人問題,要改變教得太死、考得太死、知識用不到解決實際問題上去的問題;要關注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能結合生活實際,增強研究問題的能力。上海高考改革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有所選擇:語文、數學、外語必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可以任選3科,從而兼顧到學生興趣愛好。外語考試增加到兩次,“一考定終身”狀況也有所改變。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上,除收集公益性勞動、社會實踐性活動等過程性資料外,還有必做的研究性學習報告。研究報告很重要,這是大學在錄取時最感興趣的材料。如復旦大學在錄取時,入圍考生放寬到錄取指標的1倍,看到有價值的研究報告,請專業教授與考生對話并評分,研究報告成績可占總成績的30%,錄取時按總成績重新排序。這樣就使原先考分稍低一點的考生,因研究報告成績突出有了被錄取的機會。這種改革對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教法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嚴校長分析: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學校管理有很大挑戰:因為學生選學科有多種組合,打破了單一行政班管理的局面,出現了走班形式的“學科班”;行政班有固定的班主任負責管理,而學科班是由不同行政班學生組成,如何管理是新的課題;走班需要更多教室,若行政班教室用于走班,學生學習資科又如何存放保管;選擇各學科的學生數各年不一樣、不穩定,帶來教師工作量不穩定、不平衡,給教師隊伍建設增加了很大難度;新高考教材、考綱、考題都在變,越變越活,僅靠刷題的題海戰術是難以應對的。
嚴校長介紹上師大附中作為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范性高級中學的“大學預科”定位和“讓每一位師生都得到充分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強調尊重師生內生需要,調動師生一切內在積極因素的重要意義。學校設立“博雅書院”“格致書院”,學生在書院選擇項目研究。學校鼓勵校內教師開設學科拓展課程,并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在每周二、四下午輔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撰寫研究報告。在學校管理上,扁平化的“學生發展中心”“教師發展中心”與傳統的處室并列,在走班中探索年級學生自我管理之道。在課堂上,教師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考題,讓課堂富有生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多采用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在德育工作上,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嚴校長通過大量事例與大家分享了這些經驗和體會。
嚴校長的專題報告讓大家深入了解到新高考對創新性人才選拔的高度重視。雖然高中學段直接面對為高校輸送創新性人才的重任,但基礎在義務教育階段,整個基礎教育學段都面臨著適應新高考這一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上師三津學校分享上海先行先試的經驗,有助于全市基礎教育的創新發展。(撰稿:校長室)